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指出: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很多人會望文生義地認為,既然叫接觸傳播,那應該就是接觸了就會被傳染。事實上並非如此,病原體傳播者不是渾身帶毒、觸之必中的星宿老怪丁春秋,不是說接觸了就會中標。
接觸傳播是特指因“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方式聯通了傳播途徑♉️,使得病原體從傳染源向易感人群受感染門戶(病原體侵入門戶)播散並引起有效感染的過程。這裏面就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厘清:直接接觸傳播、間接接觸傳播🙅🏼♀️、受感染門戶(病原體侵入門戶)🕯、有效感染。
直接接觸傳播
指的是病原體從傳染源直接播散至易感者合適的侵入門戶♍️,一般多指親密接觸如接吻、點對點的直接接觸如皮膚直接接觸疥瘡病人病竈💤。
間接接觸傳播
指的是因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所排出的病原體所汙染的物品繼而導致病原體播散至易感者侵入門戶而造成傳播☂️。我們通常碰到的許多糞口傳播傳染病如甲肝🚣🏻⟹、水源性傳染病如部分腸道傳染病,以及人獸共患病如布病等都屬於間接接觸傳播。今天在“新冠”防控方案中所提到的“接觸傳播”,主要指的就是這種間接接觸傳播。
病原體侵入門戶
一般來說,病原體並非到達人體的任何位置都會引起感染👳🏼,它一定要到達合適的侵入位置才能發揮侵襲能力🦔,繼而感染人體。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侵入門戶就是鼻子、嘴巴、黏膜等。
有效感染
足量的病原體成功抵達侵入門戶,並瓦解了人體的初步免疫防線🩱,引起感染的過程。
從上面幾個重要概念的名詞解釋中,我們就能大致還原新型冠狀病毒的接觸傳播途徑:傳染源(病人)排出病原體→直接或間接經手汙染物體表面→物體表面短暫定植→汙染易感人群身體(主要是手)→足量病原體抵達易感人群受感染門戶,引起有效感染。
舉例👩🏻🍳🛑:病人打噴嚏時用手捂嘴→然後用被汙染的手觸摸門拉手→拉手被汙染了→另一個健康的人用手摸拉手,手被汙染→再用被汙染手觸摸口鼻→可能被感染👩🏼🎨。
看到這裏,聰明的小夥伴們多半心裏有數了⚗️,間接接觸傳播通路得以實現的主要載體就是被汙染的物體表面以及手🥸,如果對物體表面和手上可能存在的病毒進行有效殺滅,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風險。所以我們要做到:咳嗽禮儀⛄️,減少自身對環境物體表面的汙染;公共場所管理人員應定時做好對可能存在汙染的物體表面的清潔和消毒工作,減少物體表面的病毒負載;對於個人,最最重要也最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守好間接傳播通路的最後一道大門,做好手衛生。在有流動水的情況下勤洗手🙂,在手邊沒有流動水且手上沒有肉眼可見汙染的情況下👯,使用免洗手消毒劑進行手消毒👩❤️💋👨,有效殺滅或降低手上可能的病原體🎅🏼,保證不會有足量的病原體抵達侵入門戶⌚️,自然也就起到了降低感染風險的作用🥁。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佩戴一次性手套以避免手被汙染也是一個可選的方案👉🏽,但值得一提的是,佩戴手套不能完全代替手衛生🏊🏽♀️。
再配合佩戴口罩,阻斷飛沫傳播,就做到了綜合、全面的預防。